"抠走故宫石子留念",旅游恶趣味总是惊人相似
发布时间:2018-05-03 10:32 文章来源:人民网 作者: admin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社会 >

个案所激起的舆论反馈之中,有我们所期望的“最好的样子”。“不是文物也不能拿”“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,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”,这些话既是说给“抠故宫石子”的始作俑者听,也是说给我们自己听。

“去了趟故宫,抠点漂亮石头做纪念。”近日,故宫博物院内一外地游客以此配文,将故宫地面的石子画及手中几块石头的照片发布到网上,随即被知名博主转发,引发不少网友的吐槽。记者在故宫御花园看到,铺在游客脚下的石子画或多或少都有轻微磨损残缺,现场也确有工人师傅正在修补。据师傅介绍,路面的石子仅是普通石头,并非具有价值的文物石料,磨损残缺是因为游客量比较大造成的,但并非能轻易被游客“抠走”。(5月2日《北京晨报》)

“去故宫抠石子”,这事乍听起来实在让人感到好笑。尽管在事件报道之后,各方都有意在澄清细节、淡化事态,可是公众依旧是一副穷追不舍、口诛笔伐的架势。所谓“石头是维修工人所赠”“只是普通石子并非文物”之类的辩解或说明,似乎丝毫没有冲淡围观者的质疑与愤怒。其实,这也很好理解。过去那种“雁过拔毛”的旅游恶习已然给世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,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、曝出疑似案例,便会催化一连串的负面联想和情绪爆发。

外出旅游,总想着顺手“牵”点东西留作纪念,这几乎可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执念。去海边捡贝壳、在林间捡红叶、去山里捡奇石……凡此种种当然无可非议。然而,除此以外,我们也的确见识过,有人在公园里摘花折叶、在长城上盗挖墙砖……问题恰在于此:这种以“采集”“占有”为核心的旅游癖好,很多时候并没有任何的分寸感可言,其之所以一再酿成“丑闻”,正是源于当事人总是在“默认可以”的心理前提下,来进行行为决策。

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,近些年来对于“旅游文明”的定义和捍卫,旁观者的立场,要远比亲历者的“理解”来得严格许多。以此次事件来说,当事人对自己“抠点石头做纪念”的做法并不以为意,甚至还不无得意地发帖分享;而故宫工作人员也表示,“我们其实也没辙,此前上级领导也没有做统一的规定”,话里话外的意思,显然是没太当回事…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网络舆论对于此事完全是一派怒不可遏的姿态。

一方面,国人对于旅游文明,业已有了一套基于理想主义的“最严标准”;另一方面,这一“标准”显然远未落地,更没有渗透进“旅游”的各个场景、各个细节之内。就此而言,“故宫抠石子”所引发轩然大波,何尝不是一场民间的自我教育、自我重塑。大家表达观点的过程,也是一个提醒他人、提醒自己的过程。对于过往旅游恶习的深深厌恶,以及如今有些神经敏感的情绪反射,都是一种敦促向好的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要能跳出个案的攻伐,在整体上确立正确的行为范式。

个案所激起的舆论反馈之中,有我们所期望的“最好的样子”。“不是文物也不能拿”“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,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”,这些话既是说给“抠故宫石子”的始作俑者听,也是说给我们自己听。但愿,所有人都不只是苛刻的看客,而真正成为自觉自律的游客。

责任编辑:admin 点击数:

关于我们| 广告报价| 本站动态| 联系我们| 版权所有| 信息举报|

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·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

网站所有来源于网络,侵权文章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
备案号:吉icp备17004150号

Copyright© 2016 www.zggzh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